办理会员咨询热线:4000-156-001

贵州:留守妇女撑起脱贫“半边天”

2019-03-09 贵州-黔西-
所在地区: 贵州-黔西- 发布日期: 2019年3月9日
建设快讯正文

 从过去留守在家到如今就近创业就业,贵州贫困山区妇女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撑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春寒料峭,地处贵州乌蒙山区的毕节市黔西县绿化白族彝族乡雨雾笼罩,石桐村妇女杨群早早地就到地里查看脆红李生长情况。只见她手拿剪子,或抬头或弯腰在一棵棵果树周围忙碌。

1124212151_15520944811091n (1).jpg

3月7日,贵州省黔西县绿化白族彝族乡的妇女们在给果树剪枝。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现在正是给果树修剪枝条的关键时刻,要想十月收成好,一点也马虎不得。”谈到果树管护,杨群经验丰富。然而,3年多以前,没啥文化的她却只能在石旮旯里刨土,种植低产低效的玉米。

  “这几年,政府和合作社经常请农业专家到家门口指导种果树,每年还举办采摘节等帮助推广销售,村里的脆红李产销都不愁。”杨群高兴地说,自己家现在栽了20亩,一年毛收入有七八万元。

  近年来,伴随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贵州省加快贫困山区产业结构调整。杨群等一批原本长期赋闲在家的妇女们在政府号召和村合作社带动下开始发展新的农业产业。

  通过引导帮扶,石桐村贫困户陈永碧一家不仅增收脱贫,她还逐渐成为村里脆红李种植的技术推广员。“我今年55岁了,出门打工不现实。在家种好果树有收入,还能照顾孙子们。”她说,政府帮忙引路,大家就要加油干。

  据了解,目前脆红李种植不仅覆盖了全村161户贫困户,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绿化乡人大主席蔡丹说,脱贫攻坚关键在人,通过政策宣传和培训,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转变了思想,不等不靠,主动发展生产,逐渐成为农村致富发展的“主力军”。

  同样的奋斗故事,也在黔西县城郊金凤社区居民李龙岗、郭龙敏夫妇的特色食品生产家庭作坊里展开。为支持修建西电东送工程洪家渡电站迁出故土的他们,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县城里稳稳扎下了根。

1124212151_15520944813891n.jpg

3月7日,贵州省黔西县城郊特色食品生产家庭作坊的妇女们在加工“黄粑”。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每天一大早,李龙岗家临街店铺都会摆放清香四溢的“黄粑”,这是当地特有食品。“没想到这老手艺居然撑起了整个家。”郭龙敏感慨地说,现在一年四季都在加工销售,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门前售卖,屋里加工。记者看到,“黄粑”制作特色手艺吸纳了不少妇女就业,从配料到蒸煮再到包装上市,近10道工序几乎全是妇女担任“主角”。

  坐在一旁的杨梅同样是洪家渡电站的移民。“好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她说,比起之前在外打工,家门口就业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心里更踏实。(记者  骆飞)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