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会员咨询热线:4000-156-001

文史大咖说文论道 古今智慧闪耀昆冈

所在地区: 上海-松江- 发布日期: 2024年4月26日
建设快讯正文

4月23日,在以“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主题的“昆冈文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和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分别以《中华文明中“二陆”和江南文化》《松江气象的人文底蕴》《〈平复帖〉与中国书法鉴赏之道》为题作主题分享。在此,特整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中华文明中“二陆”和江南文化

□ 葛剑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

我们讲“二陆”文化,他们价值的源头是什么呢?从哪里产生的呢?现在往往有些误解,认为我们上海有崧泽文化,有广富林文化,“二陆”当然是传承这些文化,其实并非如此。“二陆”文化哪里来的呢?还是从中原来的。

历史上有“太伯奔吴”这样的记载,西周初年周太王的儿子为了把王位让给弟弟,自己宁可离开中原,迁到了吴。这个记录已经得到考古的证据。根据考古发现,的确在西周初年有一次移民,他们从今天的山西、陕西那一带南迁,过了长江,先迁入南京、镇江丘陵,然后再迁到平原。

当时吴这一带的文化状况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断发文身”。当时中原一带人们已经形成了留发的习俗,一般的贵族都有代表相应等级的帽子。但是吴这一带人头发都要剪短,一方面是便于生活,另一方面是还没有达到文明的程度。而文身是为了自身安全,因为各种野兽、各种鱼很多,你如果文身,就有可能被当成野兽,就不会被伤害了。太伯把先进的文化传播过来,逐步改变当地的风俗,同时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也提升了物质文明。

直到孔子时代,他招收了那么多弟子,只有一个言子是南方人。到了东汉时期,江南一带还没有全国性的名人。当时“二陆”能够成为全国性的名人,这是长期在中原文化传播推动下,本土文化发展的结果。

我们看史书记载,“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人,吴就在今天的苏州。这个时候陆家已经成为世家大族。但是吴人又从哪里来的?据说在秦始皇统一过程中,北方淮河流域、楚国的一些贵族逃到了吴。那么陆家再往上追溯是谁呢?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他们也是早期从北方过来的移民,到了本地逐渐发展才形成这样一个氏族。

陆机、陆云之所以在全国有影响,就因为他们到了北方,到了政治中心,所以才找到了更大的舞台。比如他们刚到西晋的首都,当地人瞧不起他们,也不认识他们。所以“二陆”的文化源头其实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区,只有进入中原,他们才可以发挥全国的影响。否则如果他们一直还是留在本地,那么中原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也不可能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知名度。

陆云后来被称为“陆清河”,原因是他担任了清河内使,清河就在今天的河北。我推测陆逊、陆机、陆云他们祖上从秦始皇时期迁移过来,在本地发展成为重要的家族。这个趋势由于一次次人口南迁,特别是到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在这个期间政治中心也转移到了南方,南方的文化进一步发达,经济进一步开发,这样就拉近了跟北方的距离,到了南朝的末年成为本地的世家大族,还有朱、张、顾、陆。尽管如此,他们的地位还不如北方的那些世家大族。侯景之乱时,因为侯景自己本身地位比较低,所以他就提出来想跟世家大族通婚。但梁武帝虽然已经没什么权力了,还是认为他们不配跟中原的世家大族通婚。因此尽管当时的朱、张、顾、陆已经成了江南的大族,但是跟北方中原的大族还是比不了的。到了南朝后期本地姓沈的家族兴起了,今天很多姓沈的都是他们家的后代。但是要进入主流,还是要受到北方世家的压制。由此可见,江南之所以能不停地发展,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受到北方主流文化的传播影响。

江南在西汉的时候还被北方认为是蛮荒之地,当时有一句话,叫做“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意思是江南这个地方又潮湿,气候又不好,男人都活不长。但是到了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以后,人口被迫南迁,再加上江南利用战乱期间当地的统治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有了这个经济基础,文化就发展起来了。到了唐朝后期,白居易写了《忆江南》的名篇,盛赞江南的好。到了南宋的时候范成大就讲了一句话,“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民间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文化方面,到明清的时候江南已经出才子,清朝的苏州出状元。到了近代,上海成了江南人才的一个更大的舞台,因为上海也是国际上的文化舞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

综上所述,江南的发展,包括“二陆”这样杰出的人物,都是依托了中华文明,源头都是中华文明。我们今天要弘扬本土文化、本土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要把它们看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其中一部分,要始终沉积中华文明主流的价值观念,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开创新的文化。

《平复帖》与中国书法鉴赏之道

□ 丁申阳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平复帖》只有80多个字,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平复帖》之所以称为“中华第一帖”,因为它是用毛笔写在麻纸上的章草字帖。《平复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是天下名帖。《兰亭序》大家知道是“天下行书第一帖”,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行书是苏东坡的《寒食帖》。《平复帖》属于章草,我认为章草有三大名帖。之前就有《急就章》,这个称之为章草更有味道,它的很多笔画,比如说像捺、勾、点都有隶书的味道,到收的时候都往上挑一挑。

章草的特点是字字独立,每个字分开。索靖《出师颂》的特点是行距比较大,字与字比较独立,是草书最早的样子。索靖还有一件《月仪帖》刻在碑上。《平复帖》是写在麻纸上的,麻纸的特点比较粗糙,不像现在的宣纸,比较光。毛糙容易出现艺术的效果,因为当下书法已经成为纯艺术了,我们可以从美学上分析,也可以从哲学上分析,它的特点就是字形比较漂亮,书法主要看用笔,这些字的用笔都是很规范的。

陆机比王羲之早出生,他们的字形也差不多。到了王羲之的《十七帖》就变成今草了。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大草,今草又叫小草,其特点是字字独立、气韵生动,上下有一点连带关系,孙过庭的小草以灵动著称。章草体现优雅古朴的精神,闲云野鹤,那个时候楷书还没有完善,但章草里已经有楷法笔法了。

现在我们学书法都学“二王”或者孙过庭,进入到草书的学习,虽然字不太认识,但练习的时候可以参考边上的释文。书法讲究四个法,即章法、笔法、墨法、字法。松江很多的书法家一开始都会写《平复帖》,写过章草,再写小草。

再后来就是大草。张旭的《古诗四帖》就很狂放了,虽然写在纸上,但是有古代碑文的意思,不像王羲之落笔比较轻,《古诗四帖》用笔比较厚重。现在的书法已经不仅仅需要技法,而且一定要有文化修养,有情感在里面。我觉得大草是最能体现个人心情的一种书体,因为它来去比较自由,自由之间还有草法的支撑。

草法是草书特有的一种写法,约定俗成的写法就叫草法。现在评选一幅作品,首先看草法对不对,草书有草书的写法,多一笔、少一笔就变成另外一个字。王铎是明代的大书法家,他的字比较符合当代的审美意趣,现在很多人学王铎。像徐渭的草书,他完全是把自己的诗情画意体现在书法上。王铎和徐渭本身就是大画家,因为有画的感觉支撑,才会有书法整体的感觉。

松江书法源远流长,松江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重镇,即中国书法城,这个很不容易,全国没有多少。最近上海的很多书法展或比赛上,松江有很多选手参加,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松江举办过三届全国性的《平复帖》杯书法大赛,对推动松江的书法发展有很多益处。

再来看看《平复帖》。过去人写字都用很小的毛笔,握笔的时候握得很低,不像怀素或者林散之先生,他们握笔都很高,过去用这么小的笔,握在前面,写起来的时候笔锋的来路都是圆转的,来龙去脉不一定能交代清楚。不要以为一定要练完楷书以后才能去写草书,其实你先写隶书或者篆书,通过这两个字体训练以后写章草更方便。因为它的字形结构虽然有点歪歪斜斜,但是总体气韵生动。

书法讲究正雅古静,“正”就是写得方正;“雅”是写得雅气;“古”是古人的古,看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静”指写字一定要讲究安静,不能狂野。虽然我们很多人写得狂野,还在地上写,但这不是主流,安静是主流。主流是从哪里来?多读书,要有文化的教养,不能光为写而写,书法到最后不是技法的问题,而是精神的东西。《兰亭序》和《平复帖》的书法成就不仅仅是字的价值,还有文章的价值和诗文的价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定要跟它的印章结合起来看,没有印章的话这幅作品一定是不完整的。

草书我建议一开始还是从《平复帖》《急就章》入手,特别是要把草法记住。草书的特点就是把一个字简化了,通过自己笔法运用,中锋或侧锋都可以,熟练以后才具有美感。现在很多人写草书,每个字、上下都会连续起来,而且大小区分明显,有些写得很大,有些写得很小。像过去的章草是不允许这样的,因为本身纸幅就小,所以每个字大小形状都要差不多。

松江气象的人文底蕴

□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今天的主题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有源头,它是怎么流过来的?我讲的内容实际就是由“二陆”开始之后,上海文脉怎样一路传下来,为什么会传下来。今天的上海是年轻人争相奔赴的地方,是创业的好地方。但是在秦汉时期,江南却是蛮荒之地,是没有文化的地方。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从四个方面作一些总结。

我们今天讲上海“襟江带海”,讲上海的自然禀赋怎么好,实际上都是总结前人对松江的评价,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明、清两代在松江府出了457名进士,其中明代有287名,高居诸府之首。进士在当时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松江府那时候有“十里一鼎甲,三里一进士,里里有举人”的美誉。

松江府缘何会从蛮荒之地变为天下人向往的地方?可用四句话概括。第一,卓越绝异的自然禀赋;第二,因地制宜的经济结构;第三,自强不息的文化追求;第四,拥有大气的开放襟怀。这四句话一是讲资源禀赋,二是讲经济,三是讲文化,四是讲我们上海自由的特征。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卓越绝异的自然禀赋体现在“江河湖海,四龙环护”。“江河湖海”有长江、吴淞江,有苏州河,还有淀山湖、太湖,最重要还有大海。那么“四龙环护”呢?在人们没有想好怎么治好水的时候就是水患,治好了就是水利。

江南人非常擅长治水,捍海塘一百多里挡住了海潮。捍海塘造好后,华亭县设立,说明这个地方经济起来了,人气起来了。其次是治理太湖。太湖的堤岸是长期治理的,宋代一直治理,从湖州一直到吴江这个地方,堤岸都是后梁建起来的。一个堤岸造起来了,把太湖水驯服了,让它规矩地流向大海。还有就是搞了一块块圩田。第三是江浦合流。明成祖非常重视治理江南水利,他派了夏元吉来。夏元吉是湖南人,非常廉洁也非常务实,找到上海当地懂得水形的人来搞,把江浦合流搞好了。最后一点就是治理黄浦江。由此可见,水不是天然造福人民的,而是人民不断地跟自然进行博弈,让水患变成水利。水患变水利后,江南这块地方由原来人人不愿意来的地方变成大家趋之若鹜的地方,这也是江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还要讲两条铁路,沪宁线和沪杭线。如果我们看地图的话,其实你看到从天津到浦口这条线,本身铁路线未必要经过上海。铁路线之所以要经过上海,是因为人们已经重视上海。

上海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唐宋以后,围绕着江南靠海的地方不断有港口造出来,所以从事运输的人就比较充裕。我们一讲到上海人就会讲到盐碱地。盐碱地种庄稼很多是不长的,但是棉花抗碱性强。明朝政府奖励种棉,那时候种一亩棉花的经济收入相当于种三亩粮食,所以松江布是从这里起来的。于是我们看船运、盐、棉、布这四个东西都跟商业有关系,都跟市场有关系,所以上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叫重商传统。上海经济为什么独占鳌头,遥遥领先?就是跟上海这个地方悠久的重商传统有关系。

我们讲因地制宜,背依江南,整个江南最重要的出海口在这里。上海有那么丰厚的文化背景,其他任何港口都不能和上海相比。人们经常讲物华天宝,物华的背后不光是天宝,其实也是人为。

松江府出了那么多进士,必然要传达科学精神。明代徐光启编了《农政全书》,里面提到搞种红薯的实验,搞各种各样的农业实验,背后是强大的科学精神,徐光启代表的是江南的科学精神。明末清初,上海很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科学精神。

最后我们讲拥有大气的开放襟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晓得这是海子的诗,面朝大海对上海来讲太重要了,上海在宋代以后就形成对外开放的传统。因为开放,上海才有那么好的发展。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开放永远放在第一位,没有开放上海就没有那么多自己的特长,因为有了开放,我们才会发展得这么好。

附件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fordpalmbay.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