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会员咨询热线:4000-156-001

[综合信息] 渔民上岸之后

所在地区: 辽宁-丹东-振兴区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7日
建设快讯正文

蓝天下,碧海边,迎着阵阵海风,伴着粼粼波光,又一艘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沧桑的脸庞上挂着喜悦的笑容……这是捕鱼期东港海岸边最常见到的一幕。

辽宁东港,沿海、沿江、沿边,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是这座港口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却也一度面临产业发展困局,倒逼不少渔民弃船上岸。

渔民上岸之后,怎么办?

近年来,东港市因地制宜耕海牧鱼,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提升水产养殖水平、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增加渔民收入,同时打造产业集群,为海洋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对此,笔者在东港进行了实地探访——

难题——

如何留住渔业的“名片”?

“月上东山,潮水满滩。蟹子起水,海上风吹。”这是东港渔民常念叨的话,他们吹过凛冽海风,见过猎猎渔帆,出海捕捞已是常态。

东港市拥有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海岸线126公里,传统渔业长期“一枝独秀”。

“之前东港支柱产业要看农业,而六成的农业都在海上。”东港海洋水产养殖协会负责人牛勇介绍说。作为渔业大县,东港市海洋与渔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辽宁全省前列。

“汤池冬雪,暖雾腾腾。”北温带湿润的季风造就了东港气候的“温柔”。无酷暑寒冬,鱼虾蟹贝得以稳定繁衍,同时,北纬39度到40度的海域,是贝类和冷水型鱼类天然的栖息场所,较低的水温,又使得水产品的生产周期变长。“生长越久,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就累积越多。”牛勇向笔者解释道,“这样一来,水产品肉质变得更好,口感鲜嫩肥美。”

黄海北部,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丰富的藻类、浮游生物,是水产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流经东港的鸭绿江水系注入黄渤海,带来了富含养分的泥沙,并形成了河口咸淡水域,为东港出产优质海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此,丰富的水产品,是大自然对东港慷慨的馈赠,也成为东港最亮丽的“名片”之一。

然而,出海捕捞,风险需要渔民自己承担,而“捕捞+出售”的简单产业链,一度将东港渔民限制在了低端竞争的困局中。东港渔业发展曾面临着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传统渔业是“向大海要食物”的主战场,捕捞的速度超过鱼类繁殖的速度时,海洋资源就越来越少,陷入“越少越捕,越捕越少”的恶性循环。为让海洋鱼类有充足的繁殖生长时间,更好发展海洋经济,从2015年开始,东港的伏季休渔工作都实行“船进港、人上岸、网封存、证集中”的管理。

“除去休渔期,冬天还有冰冻期,每年,渔民满打满算其实也就出海3个月。”牛勇说,“如果碰上大风天气不能捕鱼,船家收成差,渔民的收入就更没保障了。”

当费尽辛苦捕捞的水产品从近海运到街边市场、批发集市,撂地摆摊贩卖的水产品,黄蚬子、大海螺、鲈鱼等等,价格会被压得低,利润空间小。“如果卖不完的,只能让冷藏车以更低价处理。”工作人员介绍。“海洋资源多,蓝色产业少”,水产品附加值低,曾是东港传统渔业的真实困局,也一度成为东港高质量发展的束缚。

当东港1300多条渔船在休渔期停靠岸边时,渔民的生活却不会停转。渔民要吃饭,地方要发展,如何留住渔业的“亮丽名片”?唯有推动传统渔业加快转型。于是,解决渔民上岸后的增收问题、加快渔业转型发展,成为东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探索——

海鹰村的转型答卷

201国道两侧,几辆挖掘机在远处的滩涂上作业。东港市北井子镇海鹰村便坐落在附近,“村民原本就跟‘海鹰’一样,都干的是出海捕鱼的活”,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老牌渔业村,现已成为东港市最大的贝类养殖生产基地,坐拥72000亩滩涂、27000亩浅海和2200亩虾场。

目前,海鹰村主要生产白蚬子、泥螺、青蛤、小人蚬、文蛤、毛蚬子等贝类产品,年总产量达500至800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两年,虾池养殖海蜇也喜获丰收,年内可起捕5次,亩效益超3000元,已经成为海鹰村的新型主导产业。

“养殖+旅游+集体经济”模式,赋能村民增收。干了22年滩涂看护工作的姚大勇见证了海鹰渔业的今昔变化,他说,靠着与当地加工企业和文旅企业合作,近三年,海鹰村280多户800多村民,人均年分红达1.5万元。

笔者来到海鹰村,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赶海工具”四个大字。姚大勇向笔者解释:“这是村里的旅游项目。”利用村内双峰岛独特的地域景观和广袤滩涂,海鹰村村集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推出亲近大海系列体验活动,2017年刚一推出就大受欢迎。游客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提着水桶、铲子、耙子,体验赶海拾贝的乐趣,这已成为海鹰村旅游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海鹰村也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海鹰村入口的大展牌上,黄海泥螺的加工罐头被特别标注出来,笔者了解到,海鹰村的泥螺罐头年加工量已超过10万瓶,由于源产地滩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倚靠贝类养殖的优势,3000亩虾池养殖也由过去单一的养殖模式发展到现今的虾贝混养、虾鱼混养、虾蟹混养等多位一体养殖。“村里养的虾贝,现在也卖到全国各地去了。”姚大勇说。

“现在就是想去看草原。”当被问到富起来后有什么心愿,姚大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我守了20多年滩涂,现在最想跟家人去草原,换片大点的绿色看看!”

既抓发展,也抓生态保护,念好耕海牧渔管、养、用“三字经”,东港市还有更多的如海鹰村一样的村落,正在走出一条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2019年,东港市政府印发《东港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推动养殖规范化、渔业现代化,全面实施渔业结构战略调整。

近年来,东港渔业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告别了简单原始的天然捕捞,逐步发展成为集水产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水产加工、水产冷链物流和流通、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发展——

渔业产业不断升级

在这个山海相伴的县级市,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是东港振兴的“山海经”。如今,深加工与文旅产业齐头并进,带动东港渔业不断升级。

与东港渔业一起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路的还有更多企业。

来到海鹰村附近的恩达水产,走进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站在沙池中,一铲一铲地将刚刚运来的杂色蛤运到流水线上。密密麻麻的杂色蛤躺在传送带上,被水枪冲到时便会“翻身”。公司负责人邹德忠介绍:“初步清洗后的杂色蛤,会进到机器里,被进一步分拣。”

来到下一个车间,整齐排列的一座座水池水面上浮着一团团气泡。走近一看,“12度”的红字格外醒目,“这个温度下,杂色蛤自己就能吐沙。”邹德忠介绍,“现在,我们的无沙杂色蛤、鲜活杂色蛤年产量能到3万吨。”

目前,恩达水产已经形成集杂色蛤养殖、捕捞、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聚集模式,被丹东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10余个省份建立了经销体系,将东港杂色蛤销往全国各地。

东港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发挥水产品的品质优势,参与国内外各类论坛、展会,频频亮相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东港杂色蛤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的影响力,擦亮东港水产品牌。同时,东港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新型海洋食品,探索水产品加工从冷冻保鲜向即食保健方向转变。2022年,东港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25亿元,产业体系带动超6万人就业。

发展文旅,也是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选择。“很多老渔船用的主要是木结构,出海一旦遇到风浪,比较危险。”指着停在岸边的渔船,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东港市加快近海捕捞木质渔船减船转产, 推进“木改钢”工作,保障渔业安全。一些木质渔船也由此闲置。而在东港滨海大道旁的一家客栈,笔者看到,这些闲置的渔船被赋予新使命——

在大海里捕捞作业40年的老渔船,结束出海的使命,被拆解加工后搭建了独具特色的渔家客栈,接待着全国各地到访东港的游人。青砖铺地、黄土上墙、木色古朴,老渔船无声讲述着搏击风浪的过往,也见证着东港渔业转型、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近年来,依托滨海资源优势,东港市充分利用海洋、湿地生态以及农耕、海洋温泉和渔家等海滨旅游文化元素,努力打造海岛旅游景观带,建设四季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品质。

“发展海洋经济是东港市的未来,也是使命。”东港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晓晖表示。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fordpalmbay.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