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尽量避让或减少占用生态环境敏感区。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不突破施工边界,临时工程尽量布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避免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强化施工期管理,针对隧道、桥基、路基等采取生态环保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伤害和对其生境的占用和扰动;根据动物习性,合理优化施工安排和时间,采取桥涵等必要的措施减缓线路阻隔影响。 路面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减轻路面径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禁止破坏和捕食野生动植物。合理调配土石方,减少取(弃)土方数量和临时占地数量;及时做好取、弃土场的生态恢复。绿化工程优先采用当地的物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扩散。 (二)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噪声不得影响公路沿线居民的声环境。对于居民密集且距村庄较近地段,施工期间应考虑设置临时声屏障,同时禁止项目夜间施工;对项目营运期噪声超标的沿线声环境敏感点采取声屏障等措施减少噪声影响。预留相关工程措施资金,根据运营期噪声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或补充降噪措施,确保各敏感区声环境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略)-(略))相关标准的要求。 (三)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和泥浆、废水的处理处置,做好挡护措施,严禁污水、污泥等直接排入水体;桥梁施工应在枯水期进行,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方式,以减小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隧道排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用水;施工期项目部、混凝土拌和站应设置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生产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利用既有设施处理或采用改进型生态厕所收集后用作农肥;生活垃圾送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置,弃渣送渣场堆存,严禁向水体排放或倾倒。 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为路面径流。公路路面和路基须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桥梁两侧设置截排管道等措施,以防止桥面径流直接排入水体,减少路面径流对水环境的影响。 加强公路危险品运输管理(尤其是跨越水体桥梁)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制定事故风险管理及应急预案,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并与地方政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桥梁两侧设置防撞栏、禁超载、超速行驶标志,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及收集池,并加强管理,避免事故时废液、废水直排,确保沿线水体安全。 (四)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采取密闭运输、遮盖物料、洒水抑尘等措施,做好施工期扬尘污染防治。施工场地(沥清拌和站、预制厂、料场等)、取弃(渣)土场应远离村庄和学校等环境敏感点。营运期禁止运输未经覆盖的煤、石灰、水泥等散货的车辆,以及漏油、漏料罐装车上路行驶,防止物料散落污染沿线水体。 (五)环境信息公开要求。在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及时解决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定期发布环境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