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会员咨询热线:4000-156-001

他坚守乡村53年,收获乡亲们百分百满意

所在地区: 浙江-嘉兴-桐乡市 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22日
建设快讯正文

开栏语:田间地头灭钉螺有他们的身影,进村入户追踪随访有他们的足迹,千方百计减少村民病痛有他们的辛劳,风雨无阻做好卫生防疫有他们的汗水……

一身白大褂,一个小药箱,他们奔走在上门随访的田间地头,穿梭在卫生室和居民家中,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就是全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也是群众防病治病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医生。

如今,全市1749名基层医生,依然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满腔的热情为基层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也见证了农村基层医疗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因为有他们的坚守,这道保护人民健康的屏障才格外坚固。即日起,本报开设《我在基层第N年》栏目,带你走近基层医生,一起聆听他们的暖心故事。

点击查看图片

王云奎近照。受访者供图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家庭医生,洲泉镇青石村老村医王云奎已经在这个行业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始终扎根乡村医疗事业的他,已累计为40多万人次的村民开展诊疗服务,保障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健康,同时见证着桐乡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变迁史。

半个世纪间

“奥大介”的仁心守护

“‘奥大介’,昨天开始喉咙有点痛,感觉不太舒服。”

“‘奥大介’,同我量量血压看。”

“‘奥大介’,我药配好了,你帮我看看怎么吃?”

12月19日早上8时许,空气里透着寒意,洲泉镇青石村又迎来了一个普通的清晨。在青石村卫生室,已有不少村民进出,他们有些是来量血压、测血糖的,有些是来配常用药物的,也有人是因为头痛脑热来就诊的。

50多年来,青石村以及附近村庄的村民,尤其是老一辈人,习惯了有病就找王云奎。他们亲切地喊王云奎作“奥大介”,在桐乡的土话中,这个词是“老大哥”的意思。而王云奎不负众望,的确就犹如村里的一个老大哥一般,用一颗医者仁心,一直守护着全村健康。

十里八乡

他是“移动120”

“奥大介”王云奎是青石村人,从小便在这里出生、成长。1970年,18岁的他初中毕业,被村里选中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自此开启了他的从医之路。一个听诊器、两根水银温度计和一个血压计,是跟随王云奎几十年的“老伙计”,也是他最主要的医疗设备。

如今,“赤脚医生”这个名词听起来似乎有些久远,但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他们是对中国农村医疗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彼时一名“赤脚医生”,就犹如村里的“移动120”,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但凡十里八乡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病人家属就会来请王云奎,无论他在干什么,都得赶紧放下手头的活,赶过去治病救人。

“‘奥大介’,快点开门,救命!”2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王云奎刚吃过晚饭准备休息,突然门口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和喊叫声。打开门,他发现来人是村民李爱龙(化名)。李爱龙告诉王云奎,临近晚饭时,他的妻子突然发现身体动不了,而且话也说不完整了。

情况紧急,王云奎立马拎起药箱跟着李爱龙踏进了黑夜,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步行了近半小时才抵达患者家中。经过简单检查,王云奎判断对方是脑梗引起的中风,建议他们立刻往上级医院送,越快越好。随后,医院的检查证实了王云奎的判断,幸亏送治及时,患者手术后一个多星期就出院了。

“不要老躺在床上,要起来多锻炼。”出院后,王云奎不仅每天上门为患者检查诊疗,指导她开展康复训练,还督促她注意血压监测和清淡饮食。后来,这位患者从坐到站,慢慢开始独立行走,如愿恢复了行动和自理能力。

这样的例子,在王云奎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半夜因体温升高,突发高烧惊厥的幼儿;突发急性阑尾炎,痛不欲生的中年人;气管炎发作,又行动不便的老人……回想过去的事情,王云奎说,无论自己是夜班酣睡,还是农耕繁忙,又或是刚端起饭碗,只要有患者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

“全靠你,‘奥大介’。”此后,李爱龙经常带着妻子来王云奎的诊室检查,每次看到王云奎,他都要说一遍同样的话语,表达着自己一如当年的感激之情。

王云奎回忆说,自己刚当上“赤脚医生”那几年,正是桐乡防治“血吸虫病”比较严峻的时期。年轻的他被派去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分发粪检票签,隔天上门还要收集粪便、核对票签,另外还要跟着防治组成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灭钉螺工作。

此后的岁月里,“赤脚医生”王云奎还与可怕的脑膜炎对战过,为“双抢”时上吐下泻的村民奔忙过,也见识过“出风疹”“猪头瘟”(腮腺炎)“出兔子”(麻疹)的厉害。

村民健康烂熟于心

他是“移动数据库”

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提出用“乡村医生”的称号代替“赤脚医生”。之后,王云奎也由“赤脚医生”,变成了青石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医,王云奎每天接诊最多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加上卫生室旁边就是老年活动室,不少老人早已习惯来这里喝茶聊天,顺便拐进卫生室量量血压、配点药。

“村里的老人习惯早起,为了避免他们跑空,王医师每天8时不到就到卫生室了。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哪怕是年三十、大年初一这种传统佳节,他也照常来上班。”该卫生室里,除了王云奎,还有一名年轻的村医钱春燕。

如今,两人搭档,一起撑起了这个村卫生室的所有工作,为全村1000多位村民开展健康服务。

“现在医疗技术进步,治疗也更加规范了,乡村医生也有了更加时髦的叫法,叫做‘家庭医生’。”如今,王云奎成为了村民们名副其实的“健康管家”,十里八乡谁有糖尿病、高血压,谁需要定期检查,谁要配什么常用药,都装在他的脑袋里。面对行动不便的患者,王云奎还会上门开展慢病管理。

今年80多岁的村民潘桂香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行动也不便。为此,王云奎每个月都会上门服务一次,为她进行血压和血糖监测,去之前,他会提前一天和潘桂香家人电话联系,提醒对方检查当天不能吃东西,要保持空腹。为了不影响来卫生室看病的患者,他还特意安排在上班前去潘桂香家“转”一下,为她量血压、测血糖,并提醒她按时吃药和一些注意事项。

“‘奥大介’人很好,讲话也很和善,有什么问题会细细地跟你讲清楚,耐心很足,几十年下来,村里人都很信任他。”正在卫生室量血压、配药的村民王伟忠说。

事实上,今年已经71岁的王云奎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然而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农村地区,乡村医生的需求很大,尤其是留得住的村医更是珍贵。因此,在退休之后,王云奎接受返聘,再次踏进了村卫生室的大门。

百分百满意的“双向奔赴”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持学习也是王云奎的日常,其中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就是他绕不开的一个“关卡”。

多年前,从没有接触过电脑的王云奎,参加了卫健系统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及考试。“那时候的我连电脑的开关机都不会!”王云奎笑着说,如今的他已熟练掌握了电子档案随访登记、医生工作站系统的使用,以及收费系统和药房系统的运用。

“每年都会去上级医院参加学习培训。”王云奎说,作为一名医生,就要有“干到老,学到老”的决心,也因为如此,中医疗法、流行疾病预防、健康知识普及等,都是他日常培训和学习的内容。

“王医生的家庭医生签约满意度很高,几乎是100%满意。”洲泉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吴娟瑜介绍,王云奎在村里工作50多年,和村民如同家人一般,相互熟悉、信任,村民都需要他,他也热爱这份工作,这是一种温暖的“双向奔赴”。

对王云奎来说,基层医疗工作有辛苦,也有收获,50多年光阴变迁,不变的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fordpalmbay.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